当前位置:

老品种作物比新品种更好?

2025年11月5日 08:45来源:科学辟谣


“老品种的作物比新品种好?

 

网上有很多博主称老品种作物更加健康也更加好吃,还可以不用农药,应当大力推广种植。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过于片面。

 

老品种作物确实在风味等方面有独特之处,但全面优于新品种的说法,则忽视了现代农业的需求和挑战。

 

新品种通过科学选育,在产量、抗病虫害能力、耐储运性以及适应机械化生产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这些进步对于保障粮食安全、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至关重要。

 

同时,老品种的保存对种质资源的丰富和农业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够完全替代新品种解决现代农业问题。

 

在互联网上,你或许经常刷到这样的内容:一些博主辞去城市工作,回到农村垦荒种地,专门种植老品种、传统品种的蔬菜水果,还坚持不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完全还原传统耕作方式。他们常常宣传,老品种更健康、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甚至说要把这些“好品种” 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吃到安全的食物。

 

不少观众被这种农业情怀打动,觉得博主在传播农业文化、保护老品种种质资源,做了很有意义的事。但对此,我们需要批判地看待一方面,保存老品种确实对育种工作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老品种确实有亮点,说它全面优于新品种,就太片面了。

 

图片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不授权转载

 

不可否认,部分优秀的老品种在风味上可能更突出,但这其中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有些老品种因为采收时间更晚、成熟度更高,吃起来才更香甜,并非全是品种带来的优势。而且,老品种的优势大多集中在风味上,或许能够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很多老品种的产量、抗病虫害、耐储运、外观等关键性状,都现代培育的新品种有一定差距当今条件下并不适合作为主要品种大规模种植下面我们从几个核心方面具体说说:

 

产量

 

“高产” 是新品种选育的首要目标。通过优化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抗倒伏能力、结实率等性状,新品种的亩产量比老品种能提升 30%-100%,甚至更高。

 

比如我国主推的杂交水稻品种(如“Y 两优 900”),亩产量普遍能达到 1200-1500 斤,在高标准示范田亩产甚至可以达到 2000 斤,而传统老品种水稻亩产量只有 500-800 斤对比之下新品种的产量几乎翻了一倍。而玉米新品种“郑单 958”,亩产量稳定在 1000-1300 斤,也远超老品种玉米的 600-800 斤。

 

要知道,我国人口多、耕地有限,要是还依赖产量低的老品种,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多人的吃饭需求。

 

 

外观

 

现代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外观要求很严苛,形状、大小、颜色是否整齐,往往直接影响价格。而新品种在外观上做了大幅优化,这点相对于老品种更有优势

 

比如土豆新品种“荷兰 15 号”,薯形规整(多为椭圆形)、表皮光滑、芽眼浅,单薯重基本在 150-250 克,大小均匀,能直接用机器分拣包装;但老品种土豆不仅大小差异大,还常出现畸形,很难符合超市、电商的供货标准。

 

图片

串收樱桃番茄,可以采收多次,采收过的藤蔓落下盘在底部 作者拍摄

 

再看番茄,现代新品种如“金棚 1 号”是无限生长型番茄,单株能结 30-50 个果,而且果实大小、形状比较一致。而传统农家番茄单株一般就 15 个果,还常出现 “大小果”,亩产量甚至不到现代品种的一半。

 

抗性

 

一直以来,农业很大程度上要“看天吃饭”,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情况日渐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业工作者们培育了很多新品种的农作物。这些新品种更能够抵抗种种恶劣环境,有一定的抗逆能力,老品种的抗逆能力一般比较—— 遇到病虫害、干旱、洪涝、盐碱等问题,很容易减产甚至绝收。而新品种通过定向选育,不仅能精准抵抗这些风险,还能减少农药使用。

 

比如小麦新品种“济麦 44”,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两种高发且危害大的病害)能达到 “高抗” 级别;而老品种小麦一旦染上这两种病,减产至少 20%-40%,新品种不仅仅降低了减产风险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更健康,更安全。

 

再看耐极端环境的品种:耐旱玉米“先玉 183”根系更深、须根更多,在年降水量 250-300 毫米的半干旱地区,亩产量还能保持 800 斤以上,老品种玉米在这种环境下基本会绝收;耐盐碱水稻 “盐粳 18 号”,能在含盐量 0.3% 以下的盐碱地生长,亩产量达 800 斤,直接突破了传统水稻 “只能种在肥沃水田” 的限制。

 

耐储运

 

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贮藏和运输中的损耗是个大问题—— 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损耗率约 20%,这与冷链设施和采后处理技术都有关系,而新品种在耐储运上的优势,也能有效降低这种损耗。

 

比如柑橘新品种“沃柑”“耙耙柑”,果皮厚度适中、韧性强,常温下能存 20-30 天,运输损耗率低于 5%;但老品种的蜜橘皮薄易破,运输损耗率能达到 15%-20%。

 

番茄新品种“浙粉 702”也很典型:它的果皮蜡质层厚,贮藏时失水率只有 3%-5%(普通番茄是 8%-10%),而且果肉果胶含量高,结构稳定不易软烂;在 25℃左右的环境下能存 18 天,低温下能存 35 天以上,裂果率低于 3%,而传统番茄裂果率常超过 10%。

 

不过,为了保证番茄更耐储运,培育出的很多番茄品种风味确实有所下降,加上要趁着番茄还比较硬采收以安全运输,这就导致番茄内的淀粉水解不够充分,进一步影响了风味。也难怪很多朋友们觉得现在番茄不如以前好吃。但是另一方面,运输过程中碰坏、烂掉的农作物,哪怕坏之前再好吃,消费者不会买了。

 

 

机械化

 

图片

无人机打药 作者拍摄

 

现在人工成本很高,占农业总成本的 30%-50%,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得靠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而新品种的性状(株型紧凑、抗倒伏、成熟一致),正好适配全程机械化操作。

 

比如玉米新品种“登海 605”,株高 2.5-2.8 米,茎秆粗壮抗倒伏,而且果穗高度一致(离地面 1.1-1.3米)收割机能一次性完成摘穗、脱粒,每亩收割成本只要 50 元;但老品种玉米株高不一、果穗位置乱,只能人工收割,每亩成本超过 200 元。

 

再看棉花,新品种“新农大棉 4 号”的果枝节位低,整体株高 100cm 左右、吐絮集中、抗倒伏、纤维强度高等特性,因此非常适合机收。据新疆农业部门发布的 2020 年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 69.83%,其中北疆 95%的棉花是通过机械采摘的;传统棉花老品种果枝分散、吐絮时间差大,只能人工拾花,每亩人工成本超 300 元,机械化后能降到 80 元。

 

更现实的是现在直接下地以传统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呈减少趋势推广机械化种植适配机械化的新品种才能更效率地进行农业生产

 

功能性

 

除了“吃饱”,新品种还能通过定向选育,强化特定营养成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是老品种难以做到的。

 

比如需要补的老人、小孩,可以考虑富硒米,其硒含量可达 0.15-0.3mg/kg,超过普通大米(需要指出的是,硒也可以通过多种普通食物获得,富硒作物只是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

 

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品种,比如低 GI 甜玉米,GI 值只有 40-50(普通玉米约 60-80)糖尿病人来说更加友好;弱筋小麦“临麦35 号”面筋含量低于 20%,不用额外添加改良剂,就能做出口感松软的饼干、糕点。

 

结语

 

不可否认,传统种子和种植方式种出的作物,可能在风味上更有有一种“回忆中的味道”,但这种美味的代价,往往是产量低、难管理、易损耗,难以支撑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也跟不上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

 

因此,我们可以尊重保护老品种的情怀——老品种的独特基因是育种的宝库不能为了流量跟风盲目夸大老品种的优势,更要看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安全感和便利性。正是这些孜孜不倦的育种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培育出了优秀的新品种,让我们不再为吃饱发愁,能更轻松地享受多样、新鲜的食物。

 

不过大家也要抱有期待,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既然解决了吃饱问题吃好自然也会提上日程,这些老品种美味将来一定会被育种家点点加入到到我们吃的新品种作物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吃到更美味的农产品。

 

 

照“谣”镜

 

其实不只是作物,许多领域都存在着“过去更好”的怀念——老歌更动听、老物件更耐用、小时候的味道最难忘。但很多时候,这种感受往往源于怀旧情绪,却未必是事实。

 

以上文说的农作物为例,统计数据和实际表现往往显示,今天的品种、产品和技术在多数关键指标上已显著进步。我们当然可以偶尔回味旧时光,但不必因此否定当下的进步,更无需把“怀旧”当作判断优劣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数据

[2]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报告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

[3]《我国弱筋小麦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4]《荷兰15土豆品种介绍:优质高产的农业新宠》

[5]《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6]《西北灌溉玉米区和西北雨养干旱玉米区进行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报告》

[7]《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8]《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全产业链发展,就是牛!》

 

策划制作

作者丨张聪 农业与种业专业研究生

审核丨杨来胜 兰州农科院研究员 中国作物学会会员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图片

点亮“推荐”

一起涨知识!

图片